當「寫不出來」變成「停不下來」

我家三年級的小寶,從小就愛聽童話故事,但一碰到「自己寫故事」,就像被施了石化咒——開頭寫兩句就卡住,角色永遠是「好人打敗壞人」,劇情總在「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草草結束。更讓我頭痛的是,他的英文句子常常結構混亂,想描述魔法森林,卻只擠得出「There is a big tree...」,看得我哭笑不得。

直到跟著老師一步步學習,我才發現,原來寫作和蓋城堡一樣,需要「分階段打地基」。從G1到G3,每一年對故事的要求都像解鎖新魔法,孩子不知不覺就累積了屬於自己的「寫作咒語」。現在,他居然能寫出帶有轉折和角色成長的完整故事!究竟老師用了什麼方法?我從幾個角度來分享小寶的改變:

 

從「三句話故事」到「層次分明的奇幻冒險」

一:角色和場景只能寫「很簡單的句子」?試試「用細節說故事」!

還記得小寶G1時寫的開頭:「Once upon a time, there was a princess. She lived in a castle.」(從前有個公主,她住在城堡裡)。老師卻說:「很棒!但我們來玩個遊戲:公主的頭髮是什麼顏色?城堡旁邊有會說話的玫瑰花嗎?」

這招「細節魔法」立刻見效。小寶開始在句子裡加描述:「Princess Lila with golden braids lived in a crystal castle guarded by singing roses.」(綁著金色辮子的莉拉公主,住在由會唱歌的玫瑰花守護的水晶城堡裡)。

 

G1的目標是「把骨架搭好」,而G2要求「給骨架穿上衣服」,比如在問題中多寫一句:「The roses sang sad songs because an evil wizard stole their magic.」(玫瑰花唱著悲傷的歌,因為邪惡巫師偷走了它們的魔法)。一個簡單的「because」,就埋下了衝突的伏筆!

 

二:事件總是一條直線?學會「用轉折創造驚喜」!

過去小寶的故事永遠是:「壞人做壞事→好人打敗壞人→結束」。但到了G3,老師教他「三的三次方法則」:三個事件、三個細節、三次轉折

比如他最近寫的《The Dragon’s Secret》(龍的秘密):

  1. 事件一:小英雄發現龍偷走寶石,但龍的眼睛「閃著悲傷的藍光」(細節1)。
  2. 事件二:追趕龍時,英雄發現寶石能治療龍受傷的翅膀(細節2+轉折:「原來龍不是小偷,是醫生!」)。
  3. 事件三:英雄和龍合作,用寶石拯救被詛咒的村莊(細節3+結局雙贏)。

 

G3的關鍵是「讓段落呼吸」——每個事件獨立成段,用「However...」「Suddenly...」連接,故事就像搭雲霄飛車,有起有落。

 

三:結局總是「學到教訓」?試試「讓角色自己改變」!

小寶以前寫結局,總愛用「I learned that...」硬塞道理。但老師說:「閉上眼睛,想像角色經歷這一切後,走路的姿勢有什麼不同?」

現在他的故事結尾會這樣寫:

「Prince Leo put down his sword and picked up the wizard’s broken staff. ‘I’ll use this to rebuild the forest,’ he whispered. The staff, still glowing faintly, seemed to sigh in relief.」(雷歐王子放下劍,撿起巫師斷裂的法杖。「我要用這個重建森林。」他輕聲說。法杖微微發光,彷彿鬆了一口氣。)沒有說教,卻用動作和象徵物暗示成長——這就是:把「解決問題」深化成「角色的覺醒」。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故事釀造師」

看著小寶從「寫句子」進步到「說故事」,我發現英文寫作從來不是「文法正確就好」,而是思維的鍛鍊。就像童話裡的英雄需要導師指點,孩子也需要老師一步步引導他們拆解任務、大膽想像。

如果你也想讓孩子體驗「把靈感變成文字」的魔法,這裡有更多適合不同階段的學習心法(偷偷說,小寶的「轉折事件三法則」就是從這套系統學來的~)。點擊下方連結,一起開啟孩子的故事冒險吧!

➤ 探索完整寫作靈感:Protostar博星教育 | 全真人北美外籍14年以上註冊英文教師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OVE YOU 的頭像
    LOVE YOU

    樂樂&安安

    LOVE Y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